積滯

聲后電腦 - 2013/03/07
 
積滯
 
 
定義:
 
小兒內傷乳食,停聚不化,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患。
 
以不思乳食,食而不化,腹部脹滿,大便不調等為特徵。
 
 
《諸病源候論‧小兒雜病諸候》所記載:
 
宿食不消候、傷飽候…等篇,都是論述有關飲食不節所引起的腸胃疾病。
 
其後《活幼心書》和《嬰童百問》,又分別提出「積證」和「積滯」的疾病名稱。
 
 
積滯與傷乳、傷食、疳證等均有密切的關係。三者名雖異而源則一,惟病情可有輕重深淺之不同,應相互參考:
 
一、若傷於乳食,經久不癒,病情進展,可變成積。
 
二、積久不消,遷延失治,影響小兒的營養和生長發育,形體日漸贏瘦,可轉化成疳。
 
 
 
原因:
 
主要是由乳食內積,脾胃受傷而致。其中有乳食不化和脾虛夾積等之別。
 
 
乳食不化,小兒「脾常不足、腸胃嫩弱」,如乳食不節,餵養不當,易傷飲食,較大兒童或過食厚味
 
生冷之品,均可損傷脾胃,以致受納運化失職,升降失調,以致乳食宿久停滯不消而成積滯。
 
脾虛夾積 ,胃為水穀之海,脾氣磨而消之,胃氣和調則乳食消化。
 
如小兒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則難於腐熟水穀。
 
如乳食不當,則易致停蓄不消,形成脾虛夾積之候。
 
 
 
辨證論治:
 
 
一、乳食內積
 
辨證分類:乳食內積。
 
全身症狀:面黃肌瘦,煩躁多啼。夜臥不安,食欲不振,或嘔吐酸餿乳食,腹部脹實,或時有疼痛,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小便短黃或如米泔,大便酸臭或溏薄,或兼發低熱,舌紅苔膩,脈象滑數,指紋紫滯。
 
論治方法:消乳消食、導滯和中。
 
建議方劑: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。
 
 
二、脾虛夾積
 
辨證分類:脾虛夾積。
 
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,困倦無力,夜睡不安,不思乳食,食則飽脹,腹滿喜按,嘔吐酸餿乳食,大便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溏薄酸臭,唇舌色淡,舌苔白膩,脈沉細而滑,指紋青淡。
 
論治方法:健脾助運、消補兼施。
 
建議方劑:健脾丸。
 
 
 
瀏覽人次: 37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