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經的定義、病因、症狀、預防護理
- 2013/01/19定義:是於月經期或月經前月經後,發生於下腹疼痛或痛引腰、尾骶,以導致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者,稱痛經。
痛經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。
原發性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,亦稱功能性痛經,繼發性是指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。
痛經是婦科常見病、因各人痛閾值不同、臨床又缺乏確切的測定方法,各家報導痛經的發生率差異很大,於1982年衛生機關稍作統計指出,嚴重痛經占15%,中度痛經占40%,原發性痛經以月經初潮後1~2年開始發病的年青女性為多見。
病因:
一、精神神經因姓:精神緊張、抑鬱、恐懼、情緒不穩定、對痛敏感。
二、卵巢內分泌因素:功能異常或器質性病變。
三、子宮因素:宮頸狹窄、前屈後屈、子宮狹部成角皆阻礙經至外流、子宮發育不良,常伴血管供應異常,造成組織缺氧。
四、情志不暢:憂思悲怒、導致氣滯血瘀。
五、起居不慎感受寒濕之氣及飲食多生冷。
六、素體陽虛不能溫運胞宮(子宮寒冷)
症狀:
一、主要症狀:下腹痛
二、時間:於月經來臨前月經來潮儘見少量經血時開始疼痛,逐漸或迅速加劇,歷時數小時或2~3小時天不等,也有部份患者在經前1~2天即有下腹疼痛不適,或腰骶部疼痛感,經期加劇,另有膜樣痛經一般在月經第3~4天排出大塊脫落的子宮內膜時疼痛劇烈,一旦排出疼痛迅速減輕。
三、部位性質:疼痛多陣發性下腹絞痛,脹痛或墜痛、痛引腰骶,痛劇者可放射到股內側及陰道、肛門,多數患者覺小腹涼喜熱喜按,得熱痛減,按之痛減、經量增多外流通暢後疼痛漸緩或消失。
四、伴隨症狀:噁心嘔吐、腹瀉、尿頻、尿急、肛門墜脹、便意、頭痛、頭暈、肢軟無力。
五、痛劇:面色蒼白、冷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暈厥虛脫。
預防護理:
一、注意經期衛生、精神調養、解除思想顧慮、消除焦慮、緊張和恐懼心理。
二、注意軟食起居,經期或經前少進生冷或刺激性食物、忌涉水、游泳,預防受到風寒冷濕之氣侵入體內。